14、供需分析
14.1 弹性 Elasticity
- 自身需求价格弹性 Own-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 反映单位比例的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量的比例变化
- 对下倾斜downward-sloping的需求,价格P上涨,引起需求量Q下跌,自身需求价格弹性是负数
- 绝对值大于1时,说明需求受价格影响大,我们说需求是弹性的
- 绝对值小于1时,说明需求受价格影响小,我们说需求是非弹性的
- 极端情况,弹性为0时,P变化,Q不变,平行于P轴;弹性为无穷时,平行于Q轴
- 当商品没有替代品的时候,趋向于非弹性
- 当商品由完美的替代品的时候,就趋向于非常弹性
- 其他影响弹性的因素
- 购买商品占收入的比例。比例越高,弹性越大。我们不会因为牙膏涨价就换品牌,但是会因为汽车价格高低,调整自己买奔驰还是买大众
- 时间。价格变化的时间越长,弹性越大
- 需注意,弹性不是需求曲线的斜率(除了斜率为0或无穷的两个极端情况)
- 弹性取决于变化的比例,而不是绝对的数值
- 举例,P=9-Q/10曲线
- 在A点,P=6.5,Q=25,价格变化的小百分比,引发需求量的变化百分比较大,弹性大
- 在B点,P=4.5,Q=45,弹性=-1,总收入最高PQ=202.5
- 在C点,P=7.5,Q=15,价格变化的大百分比,引发需求量的变化百分比较小,弹性小
- 需求的收入弹性
- 一般商品,normal goods,收入增加,需求增加
- 次等商品,inferior goods,收入增加,需求减少
-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 A涨价,B需求增加,交叉价格弹性为正,则称A和B为替代substitutes
- A涨价,B需求下跌,交叉价格弹性为负,则称A和B为共生complements
- 弹性的计算
- %dletaQ/%deltaP = (deltaQ/Q0)/(deltaQ/P0)=(P0/Q0)*(deltaQ/deltaP)
- 其中deltaQ/deltaP即Q相对于P的斜率
14.2 供给和需求
-
比较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当X商品价格下跌:
- 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同样为正,X的销量增加
- 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为负,但比替代效应绝对值小,X的销量增加
- 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为负,且比替代效应绝对值大,X的销量减少
-
比较一般商品和次等商品
- 主要看收入增加,商品的需求增加还是降低,增加则为一般商品,降低则为次等商品
- 对不同的收入群体,同一个商品可能会被分到一般商品或次等商品
- 比如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飞机经济舱是一般商品,当我们赚了更多钱的时候,我们会安排更多的飞机出行,但是对于大佬而言,经济舱就是次等商品,钱多了就坐商务舱或者私人飞机了,飞机经济舱的需求就降低了
- Giffen good,属于次等商品,拥有负的收入效应,且绝对值大于替代效应,价格降低,反而销量降低
- Veblen good,价格越高,反而越抢手,比如限量包包。但是也仅在一定价格区间内,否则价格就无限上涨了。不属于次等品,所以价格上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会减少商品的销量
-
边际收益递减效应phenomenon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 生产要素:
- 土地 Land
- 劳动力 Labor
- 资本 Capital
- 生产物料 Materials
- 生产函数
- 生产要素中,重点考虑劳动力和资本,产量和二者的关系函数,叫做生产函数
- 控制资本不变,考虑劳动力因素:
- 只有1个劳动力的时候产出,称为第1个劳动力的边际产出
- 有2个劳动力的时候,比1个劳动力时多产出的部分,称为第2个劳动力的边际产出
- 第2个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可能高于第1个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得益于团队合作,专业分工
- 此时我们说,劳动力边际产出提高了
- 当我们继续增加劳动力到一定值,新增的劳动力带来总产量增加,但是边际产出低于上一个劳动力带来的边际产出,我们称为到达了劳动力边际生产率递减点point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ivity of labor,或者叫边际收益递减点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 超过这个点以后,新加入的劳动力,带来的边际产出继续下降
- 理论上,超过一定数值以后,新加入的劳动力,反而还会带来总产量的降低,即边际产出为负数
- 收支相抵和停工点breakeven and shutdown points of production
- 我们假设,在短期内,资本是不变的,比如厂房,起租就是半年,开工还是停工,额外要支付的只有工人工资,厂房租金,一分也少不了。
- 在长期来看,所有成本都是可以变的,我可以变买设备,停租厂房。
- 在完全竞争环境下的收支相抵和停工点
- 假设一家小店,租金交了1年(固定成本),1个员工(准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几乎就是商品进货成本。如果总收入刚好等于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收益为0,我们称为收支相抵。
- 在短期内,只要商品卖出去的价格高于可变成本(进货价),店就继续开下去,以最小化损失
- 在短期内,如果商品卖出去的价格低于可变成本(进货价),越卖越亏,越早关门越好
- 在长期内,只要商品单价低于平均成本价(含进货价和固定成本分摊),就应该关店大吉
- 在完全竞争环境下,价格=边际收入=平均收入
- AR>=ATC,公司短期和长期都应该继续营业
- AR>=AVC,但是AR<ATC,公司短期继续营业,长期退出市场
- AR<AVC,立马停业
- 非完全竞争环境下的收支相抵和停工点
- TR=TC,收支相抵
- TC>TR>TVC,短期继续营业,长期退出市场
- TR<TVC,立马停业
- 描述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如何影响成本的
- 长期平均总价 LRATC,long run average total cost,成本随着规模先降后增呈现U型走势,最低点称作minimum efficient scale
- 在完全竞争环境下,公司在长期内,需要保持在minimum efficient scale运作,且LRATC=市场价(0利润),不在最低有效规模运作的公司,长期都是亏损的,慢慢就会退出市场
- 规模经济,总量上升,长期平均总价降低
- 规模不经济,总量上升,长期平均总价也上升
- 生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