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总产量、价格、经济增长

16.1 GDP、收入、支出

16.1.1 GDP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 特定时间段内的国内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总市场价值。
  • 广泛用于描述国家经济规模的指标。
  • 仅包含购买的新创造的商品和服务。
  • 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在内(如失业金、退休金、养老金支出)。
  • 仅计算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即不被二次转卖或用于制造其他商品和服务。(intel的芯片价格不被明确计算在GDP内,仅计算最终使用该芯片的电脑价格)。
  • 梵高的画卖了1亿美金,也不会计算在内,因为不是在当前时间段内创造的价值。
  • 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会被计算在内,即便没有明确的市场价。比如警察、消防队提供的服务、公路和基础设施改造。(想想为什么经融危机的时候,要放水搞基建,今年搞新基建,背后都是GDP指标为动机)
  • GDP包含自有住房的价值,就像它包含出租住房服务的价值一样。其价值被估算在GDP内。
  • 未被出售的劳动力,比如自己修缮自己的房屋,不被计算在GDP内。
  • 产品的衍生物不计在内,如环境破坏。
  • GDP可以计算为新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所有支出之和,也可以计算为生产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收入之和。理论上,按收入计算和按之处计算值应该相同。实际操作上,两种方式会有出入。
16.1.2 对比 增值求和法sum-of-value-added 和最终产出价值法 value-of-final-output方式计算的GDP
商品阶段 售价 增值
生产原物料 100 100
制造加工 350 250
零售 400 50
增值求和   400
16.1.3 对比名义和实际GDP,计算GDP的平减指数deflator
  • 名义GDP按当前市场价计算商品价值,所以考虑通货膨胀,即便今年比去年实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总量维持不变,名义GDP还是增长了。
  • 实际GDP则按基准年的物价谁聘来计算商品价值,消除衡量经济增长时通货膨胀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
  • GDP deflator 用于将名义GDP转化为实际GDP的价格指数,GDP deflator = 名义GDP/实际GDP*100
  • 人均实际GDP,Per-capita real GDP,实际GDP除以总人口,用于衡量国民经济状况。
16.1.4 GDP、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 以支出口径计算:GDP=C+I+G+(X-M)
    • C 消费支出
    • I 商业投资
    • G 政府采购
    • X 出口
    • M 进口
  • 以收入口径计算:GDP = 国民收入 + 资本消耗津贴 + 统计差异
    •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员工薪酬(工资+福利)+公司和政府企业的税前利润+利息收入+企业所有者净收入+租金+间接营业税-补贴
    • 资本消耗津贴 CCA(capital consumption allowance),衡量一段时间内从产品和服务生产中产生的有形资本的折旧。
    • 统计差异(statistical discrepancy),收入发和支出法测算GDP之间差异的调整数值。
  • 个人收入
    •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家庭转移支付(如政府支付的失业金、退休金等)-间接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未分配的公司利润
  •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
    • 个人税后可用于消费或存款的收入。PDI=个人收入-个人缴税
16.1.5 储蓄、投资、财政平衡、贸易平衡
  • GDP = C + S + T
    • C 消费支出
    • S 家庭和企业储蓄
    • T 净税(缴税-收到的转移支付)
  • 因为GDP = C+I+G+(X-M) = C+S+T
    • S=I+(G-T)+(X-M)
  • G-T就是财政平衡,X-M就是贸易平衡,
    • G-T为正,则预算赤字deficit,为负则预算盈余surplus
    • X-M为正,则贸易顺差surplus,X-M为负,则贸易逆差deficit
  • (G – T) = (S – I) – (X – M)

16.2总需求和供给

16.2.1 IS和LM曲线,如何组合形成总需求曲线
  • 先理解GDP的构成要素及其影响因子
    • 消费C和可支配收入相关。额外的可支配收入会带来更多的消费或储蓄。额外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叫做边际消费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用于存款的比例叫做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MPS))。MPC+MPS=100%。
    • 投资I和预期获利能力及融资成本相关。预期获利能力取决于经济产出整体水平。融资成本以实际利率来反映,近似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胀率。
    • 政府采购G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作独立的经济行为。但政府税收收入,以及财政收支平衡,则显然和经济产出相关。
    • 净出口X-M,和国内可支配收入(影响进口),国外可支配收入(影响出口),以及国内外市场价格相关。
  • IS(income-savings)曲线
    • 体现了实际利率和实际收入在商品市场中的负相关性
    • 低利率会减少存款,增加企业投资,因为投资成本降低,更容易获得正的净现值。
    • S-I减少,导致(S – I) < (G – T) + (X – M),为了达到平衡,可以通过增加收入(增加S-I),增加税收(减少G-T)和增加进口(减少X-M)来恢复平衡。
  • LM(liquidity-money)曲线
    • 体现了实际利率和实际收入在货币市场中的正相关性
  • 总需求曲线
    • 结合IS和LM曲线,其交点表示的实际利率和收入水平,确定了给定实际货币供应水平下价格和实际收入的均衡水平。
    • 总需求曲线显示了实际需求量(等于实际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关系。在LM曲线中,嘉定实际货币供应量M/P不变。现在我们假定名义货币供应量M不变,那么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由于价格水平P的变化。P上升,将减少M/P,P下降,将增加M/P。
    • 总需求曲线是斜向下的,因为高物价水平(假定货币供给恒定)减少了实际财富,增加了实际利率,让国内生产的商品比进口商品更贵,这些都会降低国内需求总量。
16.2.2 总供给曲线
  • 总供给曲线显示了价格水平与实际GDP供给量之间的关系,表示了公司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的产出量。
  • 我们需要考虑三点:VSRAS(非常短期的总供给)、SRAS(短期总供给)、LRAS(长期总供给)
    • VSRAS:非常短期,企业根据需求变化通过调整劳动时间和工厂设备使用强度来调整产量而不是价格。水平线。
    • SRAS:短期,曲线斜向上。
    • LRAS:长期,所有投入成本可能都变化,工资和其他投入品价格水平都成比例变化,因此价格水平对总供给没有长期影响,我们称之为潜在GDP或充分就业GDP。垂直线。
16.2.3 总需求曲线的变化(Shifts in the Aggregate Demand Curve
  • 便于理解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可以从GDP=C+I+G+(X-M)来记忆。以下因子的变化会带来总需求的右移。
    • 增加消费者财富(C增加)
    • 企业投资回报预期(I增加)
    • 消费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C增加)
    • 高资本使用率(I增加)
    • 扩张性货币政策(C和I增加)
    • 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C增加;增加财政支出,G增加)
    • 降低本国货币汇率(减少M,增加X)
    • 全球经济增长(增加X)
      • 想想现在的疫情影响,全球经济萧条,总需求AD曲线左移。
16.2.4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化(Shifts in the SRAS Curve
  • 可能带来SRAS曲线右移的因素:
    • 劳动力产能提升
    • 投入成本降低
    • 对未来商品价格的高预期
    • 政府补贴和减税政策
    • 汇率上升,进口购买原材料的成本降低
16.2.5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化(Shifts in the LRAS Curve
  • LRAS曲线是垂直的(完全非弹性的),可能带来LRAS曲线右移的因素:
    • 劳动力增加或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力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
    • 自然资源供给增加
    • 实物资本存量增加
    • 科技提升
16.2.6 总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移动(Movement Along Aggregate Demand and Supply Curves
  • 主要体现价格变化对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因为纵轴本来就是价格,所以只是在曲线上的移动,不是曲线的变化。

16.3 宏观经济均衡与增长

16.3.1 总需求减少
  • 首先考虑总需求减少,可能是由于:
    •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下降
    • 税收增加
    • 政府财政支出减少
    • 股价和房价下跌
    • 消费者和企业对未来经济增长悲观
  • 短期内将导致实际产出和价格都下跌,新的AD1曲线和SRAS0曲线相交点偏左,GDP1低于充分就业GDP0,我们称之为 衰退缺口recessionary gap,衰退就是GDP下跌和失业率上升的阶段。
  • 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上升会带来薪资下降,因为劳动力市场竞争更激烈,然后SRAS曲线会右移,然后回到充分就业GDP0处。
  • 凯恩斯主义(Keynesian)经济学家则认为,这是一个缓慢和痛苦的过程,通过政府行为来调节是更好的方式。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赋税)和货币宽松政策(提高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降低利率)都是增加总需求并使实际GDP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的方法。(结合当前,疫情期间,全球经济萧条,需求减少。美国的无限量货币宽松政策,以及中国的减免部分中小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央妈放水,财政投入搞新基建)
16.3.2 总需求上升
  • 短期内导致实际产出和价格都上升,新的AD1曲线与SRAS0曲线相交点偏右,GDP1高于充分就业GDP0,我们称之为通胀缺口inflationary gap
  • 原材料、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香饽饽,被企业争抢,造成成本增加,SRAS曲线左移,回到GDP0点,但是价格还是上升了。
  • 或者,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赋税)和货币紧缩政策(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提升利率)的方式。
16.3.3 滞胀
  • 原材料或能源价格上涨等原因,导致SRAS左移,短期造成GDP下跌和物价上涨,称之为滞胀stagflation(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
  • 滞胀可以通过生产物料价格回落来回到平衡态。也可以通过政府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干预,但相比于原来的平衡态,物价还是会更高。
  • 滞胀对于执政者决策来说特别艰难,因为通过增加总需求来恢复充分就业GDP会把物价抬的更高;
  • 相反的,如果减少总需求来抵消通胀,则会进一步降低GDP;
  • 降低工资和生产物料价格,理论上可以提高SRAS并恢复充分就业GDP平衡点。但是,此过程可能会非常缓慢,并且面对民众对政府采取行动恢复经济增长或遏制通货膨胀的期望,不做任何事情对于政府来说是非常冒险的策略。
16.3.4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组合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变化 实际GDP 失业率 物价水平
总需求增加
总需求减少
总供给增加
总供给减少
  • 总需求增,总供给增=>实际GDP增,失业率减,但物价水平要看供给供需增长的相对比率
  • 总需求减,总供给减=>实际GDP减,失业率增,但物价水平要看供给供需减少的相对比率
  • 总需求增,总供给减,物价上涨,但实际GDP和失业率不确定
  • 总需求减,总供给增,物价下跌,但实际GDP和失业率不确定
16.3.5 描述经济增长的来源,衡量标准和可持续性
  • 来源:
    • 劳动力供给。和人口结构有关(想想目前的国内老龄化和丁克族,堪忧)。
    • 人力资本。劳动力的学历水平和技能水平提升,和劳动力数量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 实物资本存量。
    • 技术。
    • 自然资源。
  • 可持续性
    • 潜在GDP=总工时*劳动力产能
    • 潜在GDP增长=劳动力增长+产能增长
    • 经济持续增长率很重要,因为长期股权回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的可持续经济增长率就是经济生产能力(潜在GDP)的增长率。
  • 衡量标准
    • 生产函数描述产出与劳动力规模,资本存量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 Y = A × f (L, K)
      • Y=总经济产出
      • A=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技术先进性,不能被直接观测。
      • L=劳动力规模
      • K=可用资本总量
    • Y/L = A × f(K/L)
      • Y/L = 人均产出(labor productivity
      • K/L = 人均实物资本
    • 我们假设生产函数对每个单独的投入都表现出递减的边际生产率,也就是说每个额外的投入新增的产出会下降。因此,不能仅通过增加投资深度来实现可持续增长。
16.3.6 区分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作为经济增长的组成部分
  • 索洛模型和新古典模型:
    • growth in potential GDP = growth in technology + WL(growth in labor) + WC(growth in capital)
    • growth in per-capita potential GDP = growth in technology + WC (growth in the capital-to-labor ratio)